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29)
报纸(2)
按栏目分组
鲁冠球 (22)
杭州企业 (6)
万向 (3)
按年份分组
2018(4)
2017(6)
2008(1)
2006(3)
2004(1)
2002(2)
1998(1)
1996(2)
1990(1)
1987(1)
按来源分组
今日浙江(2)
中华儿女(2)
人事天地(1)
东方企业家(1)
三农中国(1)
经营者杂志(1)
华声(1)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1)
南都周刊(1)
小康(中旬刊)(1)
鲁冠球 藏在万向节里的企业家精神
作者:华南  来源:中华儿女 年份:2018 数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鲁冠球  跨国企业集团  资本主义  万向节  改革开放  企业家精神  农机厂  计划经济 
描述:我们这代人的创业梦,从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东躲西藏,到在计划经济夹缝中‘野蛮生长’,再到改革开放中‘异军突起’,以及全球化中无知无畏闯天下,可以说是跌宕起伏。”2017
鲁冠球:弄潮儿传奇谢幕
作者:屈凌燕 方问禹 魏董华  来源:小康(中旬刊) 年份:2017 数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鲁冠球  跨国企业集团  资本主义  万向节  改革开放  企业家精神  农机厂  计划经济 
描述:"我知道,从此以后,我再也接不到那突如其来的鲁冠球的电话."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悼念鲁冠球的文章里感慨.他和鲁冠球相交半生,亲眼看着这家企业由"杭州万向节总厂",一步一步变成了"万向集团".
鲁冠球: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
作者:十年砍柴  来源:南都周刊 年份:2017 数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鲁冠球  跨国企业集团  资本主义  万向节  改革开放  企业家精神  农机厂  计划经济 
描述:本名李勇,知名专栏作家、文化评论员。 10月25日,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代表人物鲁冠球先生仙逝,享年72岁。 不由得让人想起孟浩然那首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鲁冠球留下的千亿元实业帝国——萬象集团是他的丰碑。
从鲁冠球的两个年龄说起
作者:杨树荫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年份:2017 数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鲁冠球  跨国企业集团  资本主义  万向节  改革开放  企业家精神  农机厂  计划经济 
描述:中国著名的农民企业家鲁冠球,有两个年龄,即:生命年龄和工作年龄。鲁冠球的生命年龄,定格在74岁,走完了他精彩的人生之路,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未免早了些。鲁冠球的工作年龄,却达到120岁。他在病重时颇有些知足地说:“我每天工作16小时,按每天工作8小时计,我已经活过120岁了。”鲁冠球把生命的所有时间,都献给了企业,献给了事业,就像高速运行的汽车,昼夜不息,一路前行,终于奔到了生命的终点。
“商界常青树”鲁冠球:从农村走向世界
作者:王艺锭  来源:华声 年份:2018 数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鲁冠球  跨国企业集团  资本主义  万向节  改革开放  企业家精神  农机厂  计划经济 
描述:鲁冠球,万向集团创始人。1944年出生于杭州萧山,2017年10月25日因病去世。鲁冠球是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鲁冠球同时代的企业家,不少已在大浪淘沙中黯然退场,他却屹立不倒,被称为“常青树”、“不倒翁”。 写在田野上的“大文章” 与鲁冠球打过交道的人,无一不对他那浓浓的萧山乡音印象深刻。
鲁冠球:“教父”的自由江湖
作者:暂无 来源:经营者杂志 年份:2006 数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教父  资本主义  国有企业  企业成功  乡镇企业  创业  追求自由  万向节  民营企业家  人与人 
描述:创业意味“着自由回到了人的内心,回到了人与人交换与合作的市场”《。大变局》作者秦朔如是说。作为中国第一代企业家代表,鲁冠球的一生是追求自由企业成功的一生。
鲁冠球
作者:暂无 来源:三农中国 年份:2006 数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教父  资本主义  国有企业  企业成功  乡镇企业  创业  追求自由  万向节  民营企业家  人与人 
描述:鲁冠球
小平给了我们致富的勇气和机会
作者:鲁冠球  来源:今日浙江 年份:2004 数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教父  资本主义  国有企业  企业成功  乡镇企业  创业  追求自由  万向节  民营企业家  人与人 
描述:小平给了我们致富的勇气和机会
从铁匠铺乡土企业到现代企业:与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访谈录
作者:顾益康 刘青  来源:东方企业家 年份:1998 数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万向集团  鲁冠球  铁匠铺  中国企业界  董事局主席  资本主义尾巴  英雄人物  中国改革  中国企业家  农民出身 
描述:主持人的话常青树的秘密顾益康 30年前,在钱塘江畔一个贫穷的村庄,一个痴心想当工人来改变贫困命运的青年农民,带领6个村民,筹集4000元钱,办起了一个铁匠铺,为了躲避"割资本主义尾巴",挂出了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