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动态
杭州市种子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
作者:龚利强  学位年度:2007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关键词:战略 现状 产业 种子 发展 
描述:当前,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农业工作的中心任务。种子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科技推动力,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第一要素,关系到农民增收的大局。近年来,杭州市从资源比较优势出发,不仅把种子作为科技措施,而且作为一项独立的产业加以发展,使种子产业成为杭州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亮点产业。目前,杭州市有重点种子企业37家,从事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站点有600多个,种业从业人员达1500多人,种子产业年销售总额高达1.32亿元,居全省首位,已经成为杭州市农业经济的一个主导产业。种子企业已形成了国有、集体和个体等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种子生产经营的市场行为趋于多样化、复杂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杭州市种子产业的发展,面临着经济转轨阶段的严峻挑战。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杭州市种子产业建成全省一流的主导产业,本文通过对杭州市种子产业的现状、发展影响因子的分析,提出杭州市种子产业发展战略:(1)构建优势种业集群,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2)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创新企业运行机制。(3)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4)创新种子管理体系,拓展和...
农村社区型股份合作制研究——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
作者:高伟兴  学位年度:2007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关键词:产权改革 杭州市 公共管理 社区型股份合作制 
描述:农村社区型股份合作制,是以资产为纽带,以村(社区)为单位,将村民(居民)的土地和资本相对集中,成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农村股份制企业,以此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一项制度创新。通过农村社区型股份合作制这一创新形式,广大农民(居民)将以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立主体身份,共同参与和分享农村股份制企业经营和农村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这就克服了原先以家庭为单位的独...
民办图书馆研究
作者:马艳霞  学位年度:2008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关键词:私人藏书 民营图书馆 私立图书馆 民办图书馆 捐赠图书馆 
描述:图书馆是一项公益事业,是依靠政府财政支持的事业单位。从1848年美国马萨诸塞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图书馆专门法(公共图书馆法)诞生以来,这种以政府财政资助的公共图书馆运行模式就在世界各国快速发展。尤其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大力发展,世界各国各级政府担负起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主要责任和义务。 但历史和现实中仍然出现这样一些图书馆,他们不靠政府拨款,自筹资金创办并向社会公众提供图书馆服务。我们把这种资金来源自筹并面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统称为民办图书馆。尤其在我国边远山区和公共图书馆服务没有普及的地方,这些民间力量创办的图书馆以其自身力量和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为当地居民提供图书馆服务,承担起公共图书馆信息、知识传播的职能。民间力量为什么创办图书馆,民办图书馆与公办图书馆有什么不同,它们的运行模式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对我产生很大吸引力,引起了我研究的兴趣。 本文从外国和我国各时期出现的民办图书馆实践出发,简要回顾和梳理了我国古代致用开放的私人藏书楼、近代主要的私立图书馆、当代各种民间力量创办的图书馆以及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主要私立图书馆的历史和现状,利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案例分析、比较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我国当代民办图书馆的定义、性质、特点、主要类型,馆藏资源建设以及各类民办图书馆的构成、特点、优势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同时,还对民办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文中附有表7个,全文约17万字,除绪论和结论外,分为8个部分。 1.民办图书馆的基本理论 民办图书馆主要在办馆主体和主要资金来源上与公共图书馆相区别,那么创办主体和资金来源能否成为划分图书馆类型的标准?图书馆类型划分标准有哪些?以往图书馆类型划分中有没有民办图书馆存在?民办图书馆应包括哪些图书馆?这些图书馆具有什么性质、特点?在历史上和社会与生活中具有哪些作用?本部分就是在回顾以往图书馆划分标准基础上,重新定位民办图书馆,在辨析各种民办图书馆的相近概念以及国内外学者对民办图书馆定义的基础上,作者提出本文的民办图书馆概念:民办图书馆是指由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及其它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兴办、依法自行管理并面向公众提供有偿或无偿文献信息服务的机构,是所有民间社会力量创办的一切图书馆的统称。同时分析了民办图书馆具有民办性、公益性、自发主动性和自主随意性等性质。归纳民办图书馆的特点是:办馆主体的非官方性,办馆经费的自筹性,办馆经营的自主性,办馆目的的非营利性和办馆服务的公益性。最后简单总结民办图书馆在吸纳社会资金、弥补单一依靠政府财政办馆经费不足,扩展基层图书馆服务领域,推进和深化图书馆改革以及在文化大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我国民办图书馆的起源与发展 民办图书馆的发展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文章通过对史料的汇总和分析,认为在我国古代,部分私人藏书家辟出专室,对外开放藏书、招致来学的私人藏书楼就是民办图书馆的起源。并在汇总6个著名开放的私人藏书楼基础上,归纳这些致用开放的私人藏书楼的主要特点是:创办者主要是开明乡绅,开放行为体现以“仁人”为核心的儒家人文主义精神,致用开放私人藏书楼在其承继过程中,宗法文化和宗族力量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分析这些私人藏书楼对其主人及家族,对同时代学人及乡邦文化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与作用。而近代,在政权不断更迭,国难当头之时,一些仁人志士、社会团体、企业甚至外国人创办一些私立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使得当时的私立图书馆无论在数量和社会影响上都超过公办图书馆,通过分析近代民办图书馆大力发展的原因以及在当时和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文章认为近代是民办图书馆的大发展时期。最后简要介绍了我国港澳台地区民办图书馆的状况。 3.我国民办图书馆的现状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图书馆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国家、省、县公共图书馆体系日益完善。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出现了大量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网络志愿者、海外基金会以及农民个人创办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以单薄的力量,零散的分布洒遍全国大江南北,尤其在农村、边远山区等国家公共知识保障体系薄弱的地区,与公共图书馆一样担负起为人民提供知识与信息的任务。文章在介绍列举15个主要的民办图书馆基础上,归纳当代民办图书馆具有分布广泛,两极发展;创办主体多元、专业;个体规范,整体失范;依附性强,随意性大等特点。分析当代民办图书馆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需求,公办图书馆设施与服务的缺位,非政府组织与公民社会的兴起,仁人爱物、乐善好施的传统慈善文化,国家政策的倾斜与扶持以及公共物品私人提供的理论等。同时指出民办图书馆在开展社会教育、培育所在区域文化、传递实用信息,弥补农村教育不公,整合民间力量服务农村以及开发闲暇时间,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上起着重要作用。 4.国外民办图书馆的发展 通过回顾介绍美国、英国、日本以及其他国家民办图书馆的发展状况和部分重要民办图书馆案例,归纳各国民办图书馆的类型和特点,分析国外民办图书馆的发展轨迹和民办图书馆事业在发达国家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这些民办图书馆所折射的时代精神。认为民间创办图书馆活动和实践是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此外,国外的民办图书馆与政府办的图书馆并行同步发展;图书馆经费筹集机制多样化;图书馆组织形式不拘一格以及馆藏特色化,服务专业化的研究型图书馆居多等特色,都将是我国民办图书馆发展可资借鉴的经验。 5.民办图书馆类型的划分 本部分在回顾、分析以往民办图书馆类型划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创办目的或办馆动机为分类标准,将民办图书馆划分为公益型民办图书馆和经营型民办图书馆。公益型民办图书馆主要有海外基金会或慈善组织出资创办、国内依托网络志愿者团体创办、农村农民个体创办的图书馆和公益型读书社。经营型民办图书馆的构成主要包括北京的科教图书馆、杭州的张铭音乐图书馆、无锡的收获季节图书馆以及经营型读书社等。并分别从创办主体与资助对象,管理与维护,馆藏与服务以及布局与分布四个方面总结两种民办图书馆类型的特点,分析两种类型的优势与存在问题。最后简单介绍了民办高校图书馆和住宅小区图书馆等其他民办图书馆类型。 6.民办图书馆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是一个图书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也是每一个图书馆的主要核心业务。民办图书馆是依靠社会力量创办、组织、并利用各种信息为社会大众提供公益服务的组织。民办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更是图书馆的基础和汲取各种资助力量的源泉,图书馆的发展和巩固完全依赖于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好坏。本部分首先分析图书馆资源的概念和构成,从而得出民办图书馆资源的概念和构成要素。其次在回顾现有民办图书馆各种资源基础上分别分析民办图书馆的资金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设施资源。最后根据民办图书馆资源建设现有状况和存在问题提出民办图书馆资源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和具体措施。 7.民办图书馆的运行模式与案例 民办图书馆因为创办经费来源的不同,其管理和运行模式也与公办图书馆有很大不同,此外,图书馆建设不是一次性投资项目,维持开馆需要持续投入,因此,目前民办图书馆在经营过程中出现各种不同的运行模式。本部分归纳现有民办图书馆的各种运行模式,区分公益型民办图书馆的运行模式分为联合办馆(民办公助、公办民助、民办民助)和独立办馆,经营型民办图书馆运行模式分为加盟连锁和独立经营,并细分各种模式的不同与优势。最后用四个典型案例来阐释各种运行模式的区别。 8.民办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 民办图书馆在世界各国和我国不同历史时期都实际的存在过,民间创办图书馆活动和实践是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尽管当前各国政府都承担起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主要责任,但民办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补充仍将继续广泛存在。此外,民办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还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层农村和城市社区是民办图书馆的最佳发展区域,民办图书馆的创办主体更趋多元化,创办者的善举将有助于彰显社会的慈善精神,公益型民办图书馆将壮大发展,经营型民办图书馆将更趋特色化。 最后,文章认为,如果说,公办图书馆是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福利的体现和保证,那么,民办图书馆则是民众主动、自发创办、作为公办图书馆补充的一种选择。民办图书馆创办者的善举、道德情操、精神追求和公益精神应得到社会的鼓励和支持。我国未来图书馆建设应一方面建立以立法保证政府投入为主的机制,确保图书馆建设资金,另一方面,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新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在办馆模式上应提倡创办主体多元化,鼓励政府的强制机制、市场的自愿机制和志愿组织的志愿机制合力共同发展。民办图书馆研究是专门图书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尤其在目前全国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历史时期,民办图书馆建设和民办图书馆研究应受到重视。
农村城镇化建设模式探讨—以云南省大渡岗乡为例
作者:韩超  学位年度:2015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关键词:城镇化 模式 大渡岗乡 生态旅游小镇 
描述:农村城镇化是当前我国正在着力推进的一项宏伟战略,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过艰苦探索,我国农村城镇化已经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模式。目前全国有几种较为成功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模式。一是苏南模式。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长三角地区尤其是苏州、杭州、无锡等地以发展乡镇企业的方式促使非农化建设转型,使城镇化得到进一步地发展。该模式核心部分是通过农业现代化与乡镇企业作为主要特色的城乡产业互动协调发展,采用“以工建农、以工补农”方式协调工与农的关系,使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此外还在整个区域范围内新建高效优质农业生产基地,以此促进农业良种化、水利化、机械化及社会服务化,从根本上确保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彼此协同发展。二是西南模式,西南模式以成都地区作为代表,具体是指成都地区在2003年根据“全域成都”理念对农村城镇化进行实践的模式。该模式重点是让三个圈层(区域、县城、中心城镇)都能非均衡地发展,也就是立足科学规划,把有条件的中心城镇与县城当作重点,实现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全区域的均衡发展,以及全区域的城乡规划,有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三是上海模式。上海是中国经济中心,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建设具有上海特色的农村城镇化模式。上海模式的核心点是统筹城乡一体规划。其表现形式为:通过社会的结构变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制定实现建设世界级城市与现代化的核心目标,凭借城镇化建设和郊区工业化建设,最终使农民完成市民化的身份转变。可见,各地城镇化模式各有特色。笔者基于以上几种农村城镇化建设模式的经验,对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景洪市大渡岗乡这个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城镇化建设模式进行探讨,阐述大渡岗乡城镇化建设模式的历史演进及动因,剖析生态旅游小镇模式的基本结构,归纳模式的基本特征,探讨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优化该模式的措施。
企业职工文化培训中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杭钢职工双证培训阅读教学的个案研究
作者:陈秀华  学位年度:2009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关键词:自学指导 现代文阅读 教学 教学评价 教材 
描述:开展成人文化补习是一项利国利民之举。始于2003年的浙江省职工、农民双证制教育培训实施六年来,在提高我省劳动者素质上功不可没。但是从其实施的情况来看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本人以所在企业学校的某个双证班级为对象,围绕本次双证教育的现代文阅读实施状况展开调查。根据语文学科教学特点和成人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结合调查结果和本人的教学实践,在相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围绕《现代文阅读》的教学、教材、学员自学、学习评价等方面展开研究。这既是对本次教学活动的经验总结和教学反思,也是为今后更好的开展成人阅读教学和研究提供素材。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描述研究法、比较分析研究法、历史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导论,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现阶段国内成人语文教学与研究成果、发展中国家几种有代表性的扫盲策略、美国成人教育实施情况与研究成果以及它们给成人阅读教学的启示;最后介绍的是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意义和方法。第二章主要围绕《现代文阅读》的实施状况展开分析。首先介绍了《现代文阅读》的地位、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并对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做了简要评价;接着从师资来源入手,分析了几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方式及其成因;最后结合调查资料对学员的学习状况进行剖析。第三章主要是对《现代文阅读》教材及现有评价体系展开分析。首先阐述了现行的《现代文阅读》教材的优劣,其次介绍了现有的评价体系并对其作了一定的评价 在前两章的分析和描述的基础上,第四章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成人学习特点提出了优化现代文阅读学习效果的策略。主要有师资培训策略、教材处理策略、课堂教学策略、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策略、教材编写策略和课程评价策略。 本研究认为,对于成人阅读教学既要突出“阅读教学”的学科特点,又要体现成人学习的特点。从教材到教法不能照搬普教的模式,应该有个性。
蔬菜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机制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作者:金晓蕾  学位年度:2007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蔬菜生产企业 回归分析 供应链 食品安全 问卷调查 质量控制 
描述:近年来,蔬菜安全问题得到了全社会上下的普遍关注,蔬菜生产企业作为蔬菜供应链中一个重要环节,其质量安全管理机制的运行效率直接影响到整个安全蔬菜产业的发展。本文以浙江省杭州、宁波、金华、台州、嘉兴等城市内166家蔬菜生产企业的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方差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蔬菜生产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其质量安全机制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研究。 第一、二章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对本文涉及的理论与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指出当前研究所存在的不足。 第三章总结了我国蔬菜产业在质量安全方面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从政府、中介组织、供应链三个视角对我国安全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剖析。 第四至六章首先提出蔬菜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机制分析的实证框架,为数据分析提供明确思路。分析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对蔬菜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状况和质量安全管理机制的成本与收益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实地调查所得数据对假设提出的影响因素进行方差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期望效用理论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回归分析深入研究企业质量安全水平选择意愿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根据模型计算结果,最终确定个体特征、原料控制水平、目标市场等因素对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决策的作用效果。 第七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得出研究结论与相应的政策建议,并提出在本领域还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进行质量安全管理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市场,制度环境对企业在质量安全控制机制上的安排产生巨大影响。(2)农民质量安全意识薄弱及机会主义行为是企业质量安全控制的难点(3)企业产品的目标市场直接影响到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机制选择。(4)企业自身特征、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关系特征综合影响到企业对现有质量安全控制措施水平所带来的效用的感知,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对未来质量安全控制措施安排的考虑。
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新型社区建设的障碍与路径研究:基于临安市河桥镇的实例
作者:邵静  学位年度:2015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关键词:社会管理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农村空心化 
描述:由于城市化的牵引,我国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农村空心化趋势明显。农村进行新型社区建设是城镇化的一部分,这既是我国政治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也是实现农村与城镇的统筹发展,实现农村居民就地城镇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方式和手段。临安市河桥镇位于杭州市的西部,农村的空心化现象比较有代表性,特点鲜明,近几年一直致力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工作。临安市河桥镇现已经通过发展社区特色产业、创造产业经济价值,引入余杭塘栖文化、丰富社区业余生活,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推进新型社区建设,以及实施污水治理项目、保护社区水资源环境,这四大举措来进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河桥镇若要真正达到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比较成熟的阶段,这些成绩还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对河桥镇的实地调研分析得出河桥镇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路径可分为以下三步:首先,改善社区环境面貌,积极推进“绿富”建设;然后,打造旅游重点项目,创建休闲农业观光园;最后,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深入推进精品村建设。农村空心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的新型社区建设必会遇到建设主体不明确、建设资金不到位、建设动力不足、建设资源匮乏的困难与障碍。建设主体不明确包括有农村劳动力缺失和村干部的组织领导不力两个方面;建设资金不到位表现为财政投入力度不足,融资渠道单一以及财政监督制度不完善;建设动力的不足主要就是农民的社区建设意识不高和村干部的建设队伍缺少活力;建设资源匮乏是指土地资源浪费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这四大主要障碍是目前我国农村在进行新型社区建设时普遍都会遇到的障碍,阻碍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进度,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新事物必然会有新问题,如何化解克服困难,有效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至关重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配合和支持,把资源以最有效的方式投入到社区建设中。要建设好农村新型社区,首先,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完善公共服务。政府应调动农民建设新型社区的积极性,完善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和经济补偿机制;其次,要促进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企业与政府应共同为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个体私营企业的整体素质,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再次,要加强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提高社区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这包括完善村干部管理制度,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意识和健全村干部的培训选拔机制;最后,要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政府要做好宅基地的流转工作、土地规划的工作,依法盘活农村建设用地。
吉林省网通公司农村IPTV业务市场策略的研究
作者:邓志英  学位年度:2008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关键词:市场策略 IPTV业务 移动通信 农村 
描述:随着移动通信的普及,传统话音业务的困境已经越发明显,吉林省网通公司努力寻找转型业务作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家对于新农村信息化高度重视,农村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吉林省网通公司面临着这样的机遇和挑战,思考着如何借IPTV业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论文通过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剖析,和SWOT分析模型;结合对吉林省农村经济和农民消费行为的具体分析,提出了吉林省网通公司IPTV业务营销策略改进的构想。 IPTV在国外发展迅速,短短几年时间,欧美国家以及香港IPTV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数百万。在国内的发展,虽然曲折,但是截止2008年1季度,也已经达到了130万。国内IPTV业务,最具代表性的有4种模式,哈尔滨模式、上海模式、杭州模式、以及河南模式。这四种模式产生的背景不同,市场环境也不同,但是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IPTV我省的发展可谓是一波三折,原本我省是央视国际网络公司拿到IPTV牌照后,全国首个开通省份,然而由于吉林省广电的强烈干预,造成城市项目只能暂缓。2007年,中组部在全国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宣传党员先进性教育,采用了电信行业IPTV模式,这给我省IPTV业务的突破提供了机会。吉林网通和吉林省委组织部合作,网通公司投入巨大资金完成党员远程教育项目,能够以“农科在线”为品牌同时发展农村个人IPTV用户。 IPTV在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的市场环境截然不同,农民对于电信新业务还比较陌生,对新事物的接收能力较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农民对于信息没有需求。我们国家近年来出台了许多政策,加快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消除城乡“数字鸿沟”。 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大部分农民靠种植、养殖为生,经济作物很有地方特色,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也很有规律。目前全省农村信息化程度还比较落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宽带普及率低,农民对于网上信息的需求还处于敬而远之的状态。农村信息化的提高,既可以使农村居民更加贴近市场,了解第一手的市场信息,又可以利用市场信息适时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使吉林省农村居民在生产中能够依靠信息及时调整经营结构,降低生产成本,躲避市场风险,获取最大收益,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本论文对吉林网通在农村发展IPTV业务进行了SWOT分析。IPTV这个产品本身内容优势非常明显,内容丰富、新颖,既有文化娱乐、教育体育,还有对农民切实有用的科技知识和信息服务,这些内容对于没有用过电脑和网络的农民来说,在电视上是获取不到的。而且,IPTV的操作容易掌握,各个年龄层的用户都可以很快上手。同时,网通公司的服务渠道深入村屯,不是一般公司能够相比的。除此之外,网通公司还有许多针对农民的开发的业务,比如“12316新农村热线”,积累了丰富的专家资源可以利用。而IPTV和政府合作的政策背景也十分有利,由省委组织部牵头,可以联合政府其他部门,充分利用政府现有的资源,同时也可以将IPTV的应用范围进行扩展。IPTV在农村发展的主要劣势是成本高、收入低,按现有的投资回报率难以收回投资,同时和来自其他运营商和广电的制约,也迫使IPTV的发展难以伸开拳脚,需要通过对营销策略进行调整,增加产品竞争力。 经过以上的分析,本论文重点对营销策略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改进办法。IPTV业务在农村的发展,不可好高骛远,要从战略的角度考虑,重点考虑占领市场之后可挖掘的市场潜力。根据分析,我们可知,IPTV的盈利方向在于广告而不在于使用费,因此,目前这种现状下,可以适当放弃暂时利益以待将来。初期的首要任务是提高用户的覆盖面,首先要对产品本身继续提升,结合网通公司现有资源,改进IPTV的信息服务内容,充实乡村四季、12316专题、供求信息、行情信息以及劳务打工信息等对农民切实有用的栏目,为农民提供生产致富的机会。其次,利用政府的政策,整合多个部门的资源和力量,拓展IPTV的应用。国家各大部委都纷纷提出农村信息化工程:如教育部提出的“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各省畜牧局提出的“金牧阳光工程”;商务部提出的“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科技部提出的“星火计划科技富民工程”;农业部提出的农业综合信息化“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工程;文化部提出的“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等。这些项目都可以经过整合以后以IPTV的方式实现。这样资源既得到了充分的利用,IPTV也可以借政府这些部门的力量,扩大应用。
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参保现状和参保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赵超  学位年度:2013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关键词:社会保险制度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卡方检验 灵活就业人员 
描述:随着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改革的进行,就业形式产生重大改变。国企改制、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等进程中产生的大量下岗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和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等纷纷选择灵活就业方式。灵活就业人员规模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灵活就业成为我国就业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活就业人员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劳动力大军中的精锐,却因为各种因素(个人因素、制度因素和历史因素等)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被长期排斥在现有社会保险制度之外,致使这一群体的社会保障权益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所以明确各种因素对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行为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对于分析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具有理论上的价值。同时,对于我们制定政策以提高对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的参保率,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权益,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灵活就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以及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等,首先重点介绍了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制度的研究背景、意义、内容、方法及创新方面,并总结了国内外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的研究现状。其次,从对灵活就业的概念界定出发,对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的规模进行估算,并介绍了灵活就业人员的构成和特征等。在梳理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政策演变的基础上,以参保率这一指标来反映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低这一现状。本文以杭州市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状况的调查问卷资料为基础,对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职业特征和参加社会保险的现状进行描述。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灵活就业人员多为中青年,收入水平略低于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以非杭州市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主。被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私营和微型企业等非正规就业部门,从事加工制造业,大多数没有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就业途径非正规化,社会保险参保率低,对社会保险相关政策的认知程度不高,但是对参加社会保险的意愿却很强烈。再次,以调查问卷中所得到的被调查对象的资料(个人信息、职业信息和社会保险信息)为基础,先运用交叉列表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卡方检验,选出13种对被调查对象参保行为影响显著的自变量,然后将筛选出来的13种自变量放到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再对灵活就业人员参与社会保险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和分析,最终在影响灵活就业人员参与社会保险的诸多因素中,得到最具影响性的6种因素,分别是户籍类型、工作单位性质、劳动合同的签订情况、就业途径、参保意愿和对社保参保政策的认知程度。并依据这6种变量中的虚拟变量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所对应的回归系数构建出了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表达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表达式显示:签订劳动合同和对社保参保政策的认知程度对参保行为的影响最显著;参加城镇社会保险体系的意愿越强烈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就越高;正规途径下就业的灵活就业人员就越有可能参加社会保险;城镇户籍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发生比要高于农村户籍人员。最后,在介绍国外各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制度情况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在参保、缴费、给付等方面对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制度的构建提出政策建议。在全覆盖的发展目标指导下,遵循公平性、灵活性、唯一性和便携性等原则,建议在建立公共社会保险计划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群体实施分类别保障,放宽参保条件将全体公民都涵盖到社会保险体系中。在缴费环节,要降低缴费基数,分类别确定缴费比例,延长缴费年限和缴费方式多样化;在给付方面,普遍地为公民提供基础性的保险待遇,并惠及参保者的家庭成员;同时要加强社保政策的宣传力度,规范劳动关系,构建高效率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信息服务体系等,为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提供便利,从而实现我国社会保险全覆盖的目标。
村级留用地开发投资方式研究 :以杭州市三叉社区和阮家桥社区为例
作者:舒泰  学位年度:2015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关键词:交易成本 案例分析 开发投资方式 留用地 
描述:留用地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种独特的现象。作为一种新型征地补偿制度,留用地是失地农民未来的希望,因此,如何更好的利用留用地安置制度,提高留用地开发的绩效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留用地开发方式的决定因素、适用情况以及开发效果评价等进行研究,不仅能够完善留用地安置制度,而且对于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建设、保障失地农民长期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从征地补偿政策入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博弈论对征地过程中涉及到的两类主体——政府和村民——的目标函数进行分析,据此解释留用地出现的原因;其次对留用地的不同开发投资方式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并从不同开发投资方式的适用性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再次,选取三叉社区和阮家桥经济合作社的留用地项目,分别作为自主开发投资方式和合作开发投资方式的典型案例,笔者以实地调研获取的资料详述了留用地的开发情况,分析了留用地选择不同开发投资方式的原因并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对不同开发投资方式的经济效益进行验证;最后基于上述的理论和案例分析,提出完善留用地安置制度的政策建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留用地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政府与村民相互妥协,是政府和被征地村民在城镇化的利益分享中达成一致的结果。(2)留用地的收益与区位因素紧密相关,因此,在远离城市中心的地区不适合采用留用地安置的方式。留用地的开发投资成本不仅仅包括建设成本还包括为了完成交易而付出的交易成本。(3)村集体对留用地开发投资方式的选择实质上是对留用地开发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比较的结果。在留用地开发收益无法弥补建设成本条件下,村集体将申请返还留用地由政府主导留用地开发。自主开发投资方式的实质是村集体拥有其他能够降低留用地交易成本的资源。合作开发投资方式的实质是村集体通过外部购买的方式降低交易成本。(4)在适用性方面,自主开发投资方式需要通过内部其他资源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在这种开发投资方式适合于经济实力较强能够独立承担留用地开发的建设成本且拥有一些特殊资源能够顺利完成市场交易的村集体。合作开发投资方式通过减少自身收益,向外部购买的方式降低交易成本,这种开发投资方式适合于自身经济实力较弱,无法独立承担留用地开发或完成市场交易困难的村集体。(5)在经济效益方面,政府开发留用地时村集体的经济效益最小,其次是合作开发,自主开发投资方式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层次分析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杭州市留用地不论是合作开发投资还是自主开发投资方式,留用地安置的经济效益都能够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城市化生活。基于上述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建设留用地评估平台、开发信息平台以及招商引资平台,通过上述3大平台能够降低村集体在留用地开发中的评估、谈判、信息成本,从而提高对失地农民的补偿。这些政策建议能够为政府完善留用地制度、村集体对留用地开发投资方式的选择、企业参与留用地开发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决策依据。